林家铺子

曾经的影视工作者,现退休老头一个。

五零们,还好吗?(五)

——记2004年清明期间赴沪扫墓期间与荒友的聚会


      清明期间陪老伴携孙女赴沪扫墓,陈鸿书与赵友芬得知后,特邀我们到他们家聚会。因为小孙女的缘故,老陈特意从泗泾开车到我们住的地方接我们祖孙三人,顺便捎上附近的胡慧珍、石明,满载“绿色”运行。

       由于有博客的缘故,多数荒友最近的相貌并不陌生,69年在一连的老知青中,只有董建树没认出来,毕竟三十多年未曾谋面。听他讲他后来去了安徽的一个单位,后来自己跑回上海打拼。据他的同学石明讲,董建树在事业和第三代培养上均颇有“建树”。71年来的上海知青,到32连的仍很熟悉,像石俊民,原来的连队统计,就和我同住在连部,还有曹连生,见了面就叫我师傅,他时我在58号车当车长时的学员,回沪后再上钢当炉前工,后因腿部脉管炎截肢,他戴着假肢驾驶着残疾车来到泗泾聚会。在聚餐时,他的位子离放啤酒的小桌子最近,于是最不该去站立取酒的人充当了大家的服务员。我们提出换一个座位,他坚持不肯。

       另一个当时认不出来的人是陈爱宝,原来很瘦小的她明显发福了,所以我开始判读她叫王芳芝。

      有几位71年到一连的并一直留在那里没有到32连的荒友,虽然同我有过交集,但时间不长,多年未见,的确是叫不上名字了,如冯建平等人。其实,此时是否叫得上名字并不重要,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。

       除了上海本地的大荒人外,赵喜斌、景玉堂这两位来自东北的上海“姑爷”也来到这里,他们两家早已从东北迁居上海,不仅子女在上海找到工作,并且在上海买了房子。用大堂的话讲,这叫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。是地区间经济、文化的差异造成这种“女尊男卑”的现象?还是从子女们的未来考虑,我看更多的是出于后者。

      就餐前,赵友芬谈及向刚刚去世的姜场长送花圈的事情,接着章久发致欢迎词。久发大病初愈,我见到他肚子上手术留下的伤口有一尺多长,他术后恢复的很好,精神状态不亚当年。接下来轮到我发言,除了对东道主和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外,我希望我们这些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花甲之年的朋友们,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抛弃以前工作中的烦恼,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健康、快乐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最后由带领发言,她回顾了大家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,希望大家珍惜这份纯洁的友谊。的确,这种友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造就的,在现在的大环境下,这种单纯的友谊早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,正在失去的东西就更值得去珍惜。

       餐后,大家再次回到东道主的小区内合影留念,相关照片早已放到我的博客相册内,简单编辑完成的视频放在下面: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