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家铺子

曾经的影视工作者,现退休老头一个。

胡同与我


 


从医院回家平时都骑车,那天因修路改为步行,故穿过史家胡同。从喧闹的大街拐入,意外的清净,更意外发现有个史家胡同博物馆。也许病愈后心情舒缓,落下心来欣赏这冬日的傍晚,平常见惯的胡同院落就有了古朴悠久之动心了。


   

 

史家胡同博物馆原也是私宅,主人是民国时期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凌叔华的故居,她的女儿将此宅院公益捐出,经多方努力建成了这京城首家胡同博物馆。冬日里游人寥寥,古树苍苍,黄叶飘落于青瓦屋顶,地面的灰砖也很有历史感,看得出经过整修但还是难掩名家故地的沧桑。



 


展馆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,在史家胡同沙盘上,微缩复原了130多个灰墙灰瓦院落。厅内有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用具,家具,摆设,各种票证,还有一个特殊的录音棚样的房间,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,能听到70多种胡同的“老声音”,甚至收录了不同的天气胡同声音,让人仿佛穿越回当时的 情景。

当然,更有史家胡同明清的历史,曾作为清末赴美留学的培训学校及考点,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,十多位居住过的名人,有章士钊及后人,为协和卓越贡献的刘士豪,创建中央美院的罗工柳及教授滑田友,同仁堂的乐松生,国民党将领傅作义,周体仁,范汉杰,共产党将领彭明治,王炳南,还有我们熟悉的作家杨朔等等。


   


史家胡同53号好园宾馆,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妇联领导曾在此办公。还有一处充满古典创意的酒店——红墙花园酒店。


   


绝佳的地理位置和精巧的设计,有着和迪拜七星帆船酒店相同的床榻,使它在5000多家北京酒店排行中,高居第五名,酒店入住的客人七成是外国人也不以为奇了。胡同里还有普通人家院落,小店,大杂院,古老的房瓦是喵星人的乐园。 



我虽然从幼儿园就来到北京,却不是地道的北京人,对胡同也没有太深的感情。但细想起来自己在胡同也住了30多年了。结婚不久我和新生就住进了堂子胡同9号,房子很小,但那个年代我们夫妻能有自己的住房真是幸运啊。那年咱班同学在家里聚会,来了16个人,记得是大春和景华在厨房做的饭,也是第一次见到长成大个子的贺阳,不过那是后来盖的住房。


堂子胡同9号在1949年前是所妓院,我们刚去时就住在老房子里。坡形的房顶很高很高,足有3.5米以上。向阳的窗户却很大很低,窗台几乎与床平齐,躺在床上院子里一览无余,阳光充足极了。地面不是普通民房用的青砖,而是美丽的小方块花砖铺就,在70年代末是很漂亮的了。尽管没有上下水和卫生间,我们也很满足的。后来单位翻盖了房,留下的花砖被拿来铺院子的小路,绿树遮掩非常美观。出院门就是胡同,高大的槐树常有吊死鬼儿垂落,曾在西口的电影院挤着买票看叶塞尼亚,东边胡同的副食店凭票买芝麻酱香油。还有89年动乱,壮大胆子跑胡同口去看燃烧的军车……。


现在住的禄米仓胡同是我父母的家,为照顾他们我也在这里住了近20年。禄米仓名符其实,百度介绍,是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禄米的粮仓,光绪末年还有43廒。由大城砖砌成,每廒5间,面阔…进深…高…,合瓦,气窗,悬山墙…1911年改为陆军被服厂等等。关键是提到现在还存有两座仓廒,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。我不禁自责,住了几十年的地方自己竟然没有留意呢。我先到隔壁的69号大院去找老房子,啊,不会就这样对待文物吧。    



 



 我里外细看确认这就是百度讲的仓廒,才想起自己住的院后也有这样的老房子。回到院后面,果然找到了标志,保留下的两座仓廒实际就在自己住的院子里。


  

     


 


 有合瓦,气窗,保存的并不是很完整,但这就是历史。


禄米仓胡同里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,就是明代兴建的智化寺,虽然是一处很小又不起眼的寺院,但1961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不同于普通的寺院,这里没有主持居士等,它是以传承560多年的京音乐闻名,所谓传承就是有明确纪年的工尺谱本,有特色的乐曲词牌曲牌,有按代传承的演奏艺僧。就是说与几百年前的音乐相比,保持的非常完整,京音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20年前来此时寺院破烂不堪,现在当然修缮很好了,旺季时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。偶尔空闲时进去听艺僧演奏,据寺里人讲常听能使人静,想想能听到传承几百年的音乐,也是有耳福了。寺里还有遗留下的壁画及北京地区唯一存留的明代转轮藏,最上的佛像和藻顶普通光线下很难看清,但却是非常精美。 


 


就这一天的胡同穿行,使我有了这些回忆和探寻,写下来分享给同学们。随着年纪的增长,放慢了生命的步伐,会发现更多的美好事物,欣赏着,学习着 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-12-10

评论